读书会 | 舌尖上的历史

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缺少输入和输出就要活不下去了。语言之于我不再只是用来“描述世界” ,也是用来“构建世界”的重要手段。于是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的方式,对我来说也不再只是件just for fun的业余爱好, 更多的是为了让我有活着并且要很好的和更好的活着的实感和能力。

从去年开始逐步构建一个成体系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并慢慢恢复输出的能力,感觉今年需要再多push自己一些(我觉得李如一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从此鸽和拖更就变得理所当然)。即使是阅读,也得努力少一些碳水与脂肪的摄入,从精神上就要开始lose weight。人类不去push自己,对抗拖延与瘫着的本性,真的是没有未来的。


春节期间毫无野心的和两个半选手挣扎着开始约定读书与分享计划,第一期选完主题定完书,就强行拖了一个多月。拥有过多的书以及阅读设备的缺点就是,时刻都在被疯狂分散注意力。深刻体会到了设置一个可以focus的情景以及对DDL作出严格的承诺的必要性。我还是坚信我们的读书会不会解散的!!

于是这个周末努力了一下,终于把舌尖上的历史草草看完了。虽然我觉得这件事确实有面对DDL就会触发”我就是要做点别的事”的机制的问题,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这本书实在有些无聊。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一开始就交代的十分清楚:

本书从另一个迥异的角度来看历史:将它看成一连串由食物导致、促成或影响的转变过程。古往今来,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让人填饱肚子而已。在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地缘政治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和经济扩张等转化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这些转化的故事构成了整部人类的历史。

并不是非常新鲜但也算是有点意思的视角,可惜这本书在更多时候只是在简述(与食物相关的)历史然后强调了食物的重要性,没有太多有趣和深入的思考。作者本身的见解在前面一两章里已经完全(啰嗦的)表达清楚了,后面几章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继续推进历史顺带重复之前的表达,几乎看到标题就能想到作者想要讲述什么内容,真心实意的觉得,他只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就足够了。真的说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和香料那一部分的感受是一样的:分形理论真的是处处试用,人类当年就是这个熊样。

因为过于赞同133(公众号:善复为妖)打算给每本书都列个营养成分表的行为(真的十分高效节能哈哈哈),打算给这本书也列个表(表格完全参考她的形式):

项目/items 每100页/per 100 pages 营养参考值%/NRV%
蛋白质/Protein 15 如果真的对人类史特比特别不熟悉,当个简史看看也能有些收获,但我觉得既然你都要读历史了,不如去看本写的真的好的,这本里涉及到的大部分都过于耳熟能详,看着没啥意思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3 非常浅显的讲了一点食物对人类与社会的影响,虽然我觉得可能主要是,想深入也没啥可深入的
脂肪/Fats 5 有些话还是挺有趣的,感觉作者文字功底还是可以的哈哈哈
反式脂肪/Trans Fats 0.5 主要是因为他啰里八嗦的
新元素/New Insights 1 很少,就很少
总而言之/Sum Up 24.5 完全不推荐,但真的非要看,也就是浪费点时间

所以以大纲的形式介绍一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

  • 食物的文明

    • 农牧的发明
      • 以玉米,小麦和水稻为例论述了人类是如何驯化自然的
      • 由人类驯化自然(食物)的历史衍生出的神话
    • 现代性的根基
      • 农牧实际上系相比于狩猎既缺乏乐趣也不够健康
      • 为什么选择农牧:气候转变,定栖性的提高等诸多理论,这里最后的叙述还蛮有趣的:”某个时刻,人们跨越了无法察觉的界限,开始依赖农牧维生。何谓跨越界限的时刻?即周遭地区的野生食物资源即使在被充分开发的情况下也不足以供养这个地区的人民之时刻。于是,通过农牧费心生产以补充粮食,便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要的做法。到了这个地步,人们不可能再回到狩猎时代的游居生活形态,就算做得到,至少也会损失大量生命。”
      • 农牧为什么扩展到几乎所有地方
      •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驯化
  • 食物筑成的金字塔社会

    • 食物、财富与权力: “财富来之不易,贫穷唾手可得”
      • 喂养权力:以楔形文字刻在小泥碑上的”标准职业表”说明了民众被分成了重要程度不同的不同的专业阶层,”因为农业,人们安顿下来;因为农业的密集化,人们被分成富人和穷人、统治者和农民”。食物不仅仅将人类聚集在一起,也分隔了人类
      • 从平等到不平等
        • “大人物的出现”:大人物也必须努力工作!
        • 文明的形成,余粮的集合
    • 跟随食物的轨迹
      • 权力结构背后的食物:巩固了精英统治阶层的特权地位的与食物有关的习俗
      • 食用货币
      • 神所依赖的食物:”人们相信,这些贡品将能量送回它神性的源头,让此源头能继续赋予自然界生命,并供应食物给人类。神的力量并没有强大到不需人类支持而存在,相反地,人们认为神依赖人类,而人类也反过来依赖神…有些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相信,众神甚至会不时牺牲自己或彼此,以确保宇宙持续存在,人类继续生存。”
      • 贫穷相对论:富裕与贫穷是农业及其发展出的文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到了只看标题就够了的阶段,几乎没有新的观点提出,只是在叙述历史。)

  • 香料冒险:

    • 香料发展史
    • 人类当初中了什么邪那么爱香料:”它们遥远而神秘的原产地、它们最终的高价与作为地位象征的价值、它们的神话与宗教蕴含——当然,还有它们的香气和滋味。”
    • 香料贸易网络就是那个时代的通信网络
    • 贸易的共同法则:宗教
    • 香料是如何没落的
    • 这一段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点:”多彩多姿的香料贸易史提醒我们,几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欣赏来自世界另一面的异国风味,而且,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才会出现蓬勃兴盛的商业与文化交流。”所以人类真的是从古至今没有改变,对”异国风味”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永远在猎奇,”猎奇及正义”
  • 食物、能源与工业化

    • 新世界,新食物
      • 食用作物的哥伦布交换
      • 植物学家们
        • “仿佛在强调精通植物学与精通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联,有些植物园的布局甚至象征着世界…这些区域再进一步细分,直至特定植物所占据的个别苗床为止。建立这些园区的植物学家,梦想着能够将全世界的植物汇聚于一处。”
        • “植物学家为两个主人服务:一方面,他们是国际研究社群的成员,合力增进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他们是一场科学革命的参与者,在革命中,直接的观察终于胜过了常识。另一方面,他们被期望尽力确保自己的国家从新植物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 “因此,植物学家为两个主人服务:一方面,他们是国际研究社群的成员,合力增进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他们是一场科学革命的参与者,在革命中,直接的观察终于胜过了常识。另一方面,他们被期望尽力确保自己的国家从新植物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 甜蜜而残酷的甘蔗:蔗糖与奴役
      • 人们对马铃薯的偏见:穷人的面包
      • 人口与粮食的竞速
    • 蒸汽机与马铃薯:”现在流行颂扬马铃薯,还有吃马铃薯。 人人都一起来颂扬马铃薯,全世界都喜欢马铃薯,或假装喜欢马铃薯 ——那其实是同一回事。”
    • 这一部分的趣味点
      • “赋予这幅画更深一层意义的是下述事实:画中所描绘的菠萝,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果实——根据这幅画的标题,它是“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如果查理二世在1675年便知道这个结果,一定会很自豪,不过他也可能会很失望地听说,尽管有许多食物在这个故事中扮演要角,但菠萝并非其中之一。事实上,居于故事核心的两种食物是蔗糖和马铃薯,前者向西横越大西洋,后者则朝着相反的方向旅行。”心疼菠萝哈哈哈
      • “尽管植物学家怀着民族主义的野心,但试图垄断新植物的努力通常不会持续很久。”
  • 作为武器的食物:”欧洲的命运与所有更进一步的算计,都决定于粮食问题。要是我有足够的面包,击败俄国人将如儿戏一般简单。 ——拿破仑”心疼拿破仑哈哈哈哈哈哈哈

    • 战争的燃料
    • 食物战争
  • 食物、人口与发展

    • 喂养世界
    • 富足的悖论
  • 导言(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这一部分相当于总述,引用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几乎能够概括全书内容)

    • “农耕的推行使定居的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也促使人类迈向现代文明。然而,支撑初期文明的主要农作物——近东的大麦和小麦、亚洲的粟米和稻米,以及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并不只是碰巧被发现的。相反地,这些作物中一些优良的性状被早期农民挑选并繁殖,历经了复杂的共同进化过程而逐渐成形。”
    • “实行农耕的故事,诉说着古代的基因工程师如何发展出强而有力的新工具,使文明本身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人类改变了植物,而植物反之也改变了人类。”
    • “农产品生产过剩,以及公共粮食储存与灌溉系统的发展,孕育了政治集权…早在货币被发明之前的古代世界中,食物便是财富,对于食物的控制便是权力。”
    • “一旦文明在世界各地出现,食物便成为它们之间的桥梁。食物贸易的路线成为国际间交流的网络,促进商业交易之余,也促进文化和宗教交流。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蔗糖和马铃薯强化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亚于蒸汽机。西印度群岛农场中的蔗糖生产模式,可说是工业化生产的雏形,尽管它所依赖的是奴役。”
    •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会使用食物作为战争的武器。”
    • “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太久没有正经写东西,感觉文风完全丧失,内容一不小心就要跑偏(但跑题本来就是我的特长),整篇文字都透漏着愚蠢的气息,幸好我这人有话想说的时候真的是格外话唠,总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哈哈哈

这本书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文字的,最后放一点摘抄:

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是:农牧是一件极不自然的事。比起其他任何人类活动,农牧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冲击。它导致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使“自然的”野生生物被取代,并将植物和动物迁移到距离其原栖息地数千里之外的地方。它牵涉到修改动植物的基因,以创造出怪异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既不存在于大自然,通常不借助人力也无法存活。它推翻了数万年以来狩猎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是人类存在的特色;它促使人类原本悠闲且丰富多样的日子变得单调沉闷又辛苦。假如农业在今天才被发明,肯定不会得到认可。然而,尽管有诸多缺失,它却是我们所知道的文明的根基。现代世界的基础,正是由驯化的植物与动物所构成。

话虽如此,重要的是,我们不该将狩猎社会的生活形态过度浪漫化。欧洲人在18世纪“发现”生存下来的狩猎部落,因而创造出“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住在未受破坏的伊甸园的理想化图像。研究美洲原住民社会的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摩根(Lewis H. Morgan),曾将狩猎社会描述为“原始共产主义”(primitive communism),当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构想共产主义学说时,部分是受到这个概念启发。比起当今大多数人所过的生活,狩猎者的生活较悠闲而平等,但即使如此,它并不总是如田园诗般恬适。杀婴被用来当作控制人口的手段,而且在狩猎部落之间,冲突是经常而普遍的,并在某些事件中留下残杀甚至食人的证据。狩猎者住在一个完美而祥和的世界里的想法,尽管令人着迷,却是错误的。

在美拉尼西亚,大人物可能会迎娶多位妻子,以便增加他能自由赠送的资源:一位妻子照顾菜园并生产食物,一位捡拾木材,另一位捕鱼。

这个真的要笑死我了,多么朴实的愿望哈哈哈哈哈

简言之,只有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所统治的阶级社会,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这类陵墓、寺庙和宫殿的典型特色是,它们硕大而繁复的程度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这些建筑是权力的宣示,而随着社会分层日渐精细,这类建筑也越来越宏伟耀目。

这些雄伟的建筑是不朽的作品,它们不仅见证了早期文明的兴起,也见证了不平等和(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分层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人类开始实行农牧,而放弃平等主义的狩猎生活形态时,将每个人分隔成不同角色的过程便启动了;如今,这个过程已达到其合乎逻辑的结论。 当今发达国家中的人们,大多有特定的工作——律师、机械工、医师或巴士司机,这是剩余粮食直接造成的结果。之所以有剩余粮食,则是因为过去几千年来,农牧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剩余粮食剧增的另一个必然后果,是贫富与强弱之分。这些区分不可能出现在狩猎部落中;而在人类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这种社会结构一直是人类的特性。靠渔猎与采集维生的人只拥有少数财产,或根本没有财产,但那并不表示他们很穷。 只有当他们被拿来与定居某地,因而可以累积物资的农业社会成员相比时,他们的“贫穷”才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富裕与贫穷似乎是农业及其发展出的文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